温儒敏

现在流行所谓“大语文”“大单元”“大情景”之类大词,是不恰当的,课标并没有这样的提法,教材也不是什么“大语文”。教材是依照课标来编的,自然有改革趋向,采用了双线组合的单元结构,落实任务群要求,強化语文学习的实践与综合,鼓励多读书,等等,都是改革,但不会硬性规定必须用哪种教法。尤其是小学,字还认识不多,就搞什么主题活动,太着急了。教材其实并没有这样拔苗助长。中考命题当然要考基本能力和必备知识,但也要结合教材与教学,不宜采用高考选扳模式,不会也不应是“考的全是没学过的”。还有,现在几乎都搞“集体备课”,教案“克隆”,貌似改革,教师的主动性与个性就是否少了?这些其实都是不说自明的常识,温儒敏的书上或讲话中也反复提醒的。

温儒敏不过是一位退休的学者,受教育部之邀参与编教材,他并非新的课标组的成员,也从未主持过高考命题,哪有那么大“能耐”左右教育?而网上却屡屡有人借此老夫之名编造“大语文”的假新闻,无非是蹭流量罢了。不必把那些网上的“好事者”想得太坏,但要提醒老师和家长谨防上当和焦虑,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准确把握课标要求,尊重教学规律,稳健改革,不折腾。

温儒敏发表过《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以一带三”》,阐述如何理解和实施课标要求的“任务群”等问题,希望重视语文教学规律,务实一点,稳步推进课改,并未曾主张搞什么“大语文”。有兴趣者倒是可找来看看。

这里不妨再次摘发2024年1月5日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成立20周年研讨会上温儒敏的发言,其中也有对所谓“大语文”的质疑,同时又在探讨如何务实课改。这才是真的,主流媒体报道过的,奉劝那些围攻温儒敏的人看看这报道。

温儒敏说:如何让新课标精神(语文核心素养)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要防止现在已经出现的形式主义、假大空的倾向,不宜笼统提倡大语文、大单元、大情境教学。

课程一定要改革,但不是推倒一切的革命,不能搞“一刀切”,全国那么大,还是要照顾不同地区学校的不同学情,要在现实基础上改良和革新。因此,既要克服那种我行我素、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的做法,也要避免那种用一种教学方式(比如任务驱动、群文教学或者大情境、大单元)包揽全局、“一刀切”的奢望。现在守旧与形式主义都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很好,改变现状也有必要,但在复杂的现实面前,要考虑改革的成本与可行性。“多动症”已经让一线教师疲于奔命,“拍脑袋”的措施往往欲速则不达,比如一些比较理想主义的教学方法,要经过试验田的实践检验,可以提倡、示范,但不宜用行政手段大面积推开。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或任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