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2月8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这一条例的通过,代表着对我国近现代军衔制影响最为深远的“55式军衔体系正式形成”。

既然是军衔,那就有分别,有人是元帅,那就有人是大将。其中,不乏有些人以前的老部下在授衔时比自己还要高一个级别的,更有甚者连将军都没评上,而是被授予了大校军衔,这个人就是杨宗胜。

杨宗胜在1952年的时候所担任的的职务相当于副兵团级,等同于正军职的级别,到最后连少将的门槛也没看见。

不光杨宗胜委屈,他的部下也替他鸣不平。杨宗胜的老首长王震上将听闻之后安慰杨宗胜说: “别太在意,交由时间来证明一切吧。”

那么杨宗胜为何授衔时仅被评为大校?王震将军的话又有何深意?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衔时

按理来说,杨宗胜1952年的时候就已经在担任副兵团级职务了,横向对比他的其他战友来说,副兵团级的干部在1955年授衔时的军衔大多都是中将以上,连少将都鲜有,可杨宗胜却只是一个大校。

举例来说, 我国的开国上将共有55人,其中有19人在1952年的时候担任都是副兵团级的职务,这相较于与杨宗胜来说,差别不可谓不大。

从这一点开看,杨宗胜有些意见也是正常,但王震上将的一句“别太在意,交由时间来证明一切”,似乎又蕴含着某些深意。

之所以屡屡提到1952年这个年份,是因为在这一年里,党中央军委主持了对军队将领们的初步评级工作,这件事情从后面看来就是在为1955年的正式授衔做准备。



据说1955年军衔评定名单出来之后,许多战场上从来都是“流血不流泪”的将军们,有的都流下了眼泪,原因要么就是跟自己平级的战友军衔比自己高,要么就是以前自己的老部下军衔比自己高,归根结底就一句话:觉得自己的军衔低了。

在多部涉及到军衔问题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中,对于这个问题都有着生动的剧情描述,可见1955年军衔评定的结果的确是造成了一部分将军的不满。所以,亚美am8先来简单了解一下55式军衔评定的标准。

按照曾任职级来说, 元帅与大将这两个军衔除了要从1952年评级时的职务来看,还要结合红军和抗战时期的职务来看。

例如元帅衔的评定标准就是1952年评级为野战军正职,红军时期要在军团级以上,抗日战争时期要在八路军副师长以上或新四军正副军长以上。



陈毅

如果完全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评定,那么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4位元帅其实在某些方面都是不达标的, 元帅这个军衔的评定要考虑的东西其实还要更多,不仅要照顾各个方面工作的同志,还要照顾到此前各个方面军的战友。

在红一方面军中8位元帅、7位大将都出身于这里,因为红一方面军就是后来所说的中央红军, 这20人里剩下的5人,2人出自红二方面军,2人出自红四方面军,1人出自西北红军,这是出于派系之上的考虑。

朱德元帅长期担任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总司令、总指挥,授元帅衔乃至第一元帅自然是当之无愧。

然后就是四大野战军的四位司令员,一野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二野司令员刘伯承、三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四野司令员林彪,其中彭老总在八路军和解放军时期还是副总指挥、副总司令,授第二元帅也是实至名归。



罗荣桓

罗荣桓元帅虽然也出身四野,但他是我军政工干部的代表,提他做元帅,也是为了彰显我军对于政工工作的重视,这一点与谭政大将类似。

叶剑英元帅在红军时期和八路军时期担任的都是参谋长一级职务,聂荣臻元帅在红军时期和八路军时期,分别担任政工干部和军职干部,这二位尽管1952年的评级没有达标,但是他们都是我军初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贺龙元帅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徐向前元帅是红四方面军的代表,而西北红军当时发展情况有限,所以没有出元帅,但是其仅存的代表人物徐海东被破格提为大将,即便如此,徐海东在红军时期就是红15军的军团长,从这一点来说,其实是超标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王树声大将,他在八路军时期就是副总指挥,很多的将军都是他的老部下,而且他也是红四方面军中仅次于徐向前元帅的人,考虑到这一点,将他提为大将也是十分合理的。



王树声

元帅和大将作为55式军衔制的最高的两个级别,要思索的方面自然也更多,但其余的军衔评定其实更从德、才、资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德才兼备谈何容易

其实,杨宗胜最终没有评上将衔,除了组织上的全方位考量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来源于他自己。

在评定上将到少将这个军衔范围时,德、才、资三个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除此之外战功方面的因素也会更多,整体来说就是可变动因素增加了。

最典型的就是皮定均将军,他本人其实是妥妥的少将模板,解放战争初期的时候才当上旅长,但他在中原突围时的表现过于突出,后续又在三野陆续打了很多硬仗。



皮定均

于是,在毛主席与贺老总查看中将名单时,贺老总提了杨秀山,毛主席则提了皮定均。这大概是毛主席特别欣赏皮定均的缘故所致,欣赏他敢于带部队在敌人重兵集团中穿插自如的勇气,与自己当年带领红军四渡赤水颇为相似。

还有一个就是贺晋年将军,他建国后基本历任的都是兵团或者军区的副司令员,后面还当过防空部队、装甲兵部队、卫戍部队的司令员,可以说授个中将才是正常的。但他后来卷入了“高饶事件”,影响到了最终的军衔评定,仅被授予少将。

而杨宗胜的情况与贺晋年类似,新中国成立后,有湘阴县的群众举报他在一些事情上包庇了当地的一位乡绅,事情追查到杨宗胜头上时,他解释说那位乡绅在从前帮助红军建立抗日根据地时有功劳,所以自己才伸出了援手。

真相虽然不明,大抵最后也成了无头公案,但杨宗胜的评级却因为这件事情实打实的受到了影响,评级从副兵团级降到了副军级,而副军级的干部,对应的军衔就是少将。



贺晋年

后来授衔名单下来,上级又批示杨宗胜为大校,也许还有着其他方面的考量。

这些事情说到底就在于一个“德”字,徐立清本应在上将名单之列,但他作为军衔评定小组的一员,以身作则,多次请辞上将军衔,最终中央敲定了他中将之首的位置。

亚美am8熟知的王近山将军与钟伟将军,前者授中将是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后者授少将是因为有战场抗命的前科,给友邻部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而1952年的评级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实行薪金制度,取代相对不合理的供给制,这个事情的意义其实在当时,是要超过为后续军衔评定做铺垫这件事的。

不过说到最后,军衔评定里,要是真的战功卓著,相应的起点也会更高,就算犯了错误,最终的军衔也不会太低,杨宗胜最后没能评上将军也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



王近山

平平淡淡才是真

想要明白杨宗胜的结局,就要先从他的人生看起,从中也能明白他的许多选择。

1906年,杨宗胜出生于湖南省汨罗市黄柏乡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就供他上了半年私塾,没认识几个字就回家干农活了。

从16岁开始,杨宗胜一直在给别人家里放牛、打杂、做各种苦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整整八年。

1930年6月,彭德怀率军攻打长沙,途经杨宗胜的家乡时,其自告奋勇担任了向导一职,帮助红军顺利完成了任务。 之后,杨宗胜就顺理成章的加入了红军,并于同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彭德怀

杨宗胜在湘北独立团时期,从班长一直干到了营长,后来自1932年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为止,杨宗胜的工作基本都是负责物资的供给与运输工作,并没有承担多少实际的战斗任务,自然战功方面也大打折扣。

虽然杨宗胜在担任物资运输工作时,也曾经在抱病状态下坚持完成了任务,但实际的战功其实很难评。

1945年杨宗胜随部队进入湖南,出任湘北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在此期间,他成功将国民党湘东司令左钦彝说服,令他率其所属两个团共5000余人发动了起义,并顺势加入了湘北军分区。

中原突围时,杨宗胜的儿子杨应九在川陕铁路黄牛铺战斗中牺牲,之后杨宗胜强忍悲痛随军突围。此后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杨宗胜干的基本上都是运输部部长的活,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上的战功。



少数值得说的,就是他在担任西北军区后勤工作主导时,在西北军区后勤建设方面,参与领导了“三查”运动,还创办了财经干部学校。

建国之后杨宗胜在接管国民党军一个汽车兵团的工作中,根据工作中发现的一些线索调查出大批国民党的隐藏物资,得到组织上的一致好评。

整个解放战争中,杨宗胜与抗战时期类似,也是主管生产与物资供给,再加上他之前所犯的错误,如此看来,最后授予他大校军衔其实也不算很冤。

1955年授衔以后,杨宗胜调任至新疆军区,担任生产建设兵团副参谋长,王震将军没有看错,杨宗胜的确更适合做生产方面的工作,而并非带兵打仗,他在新疆地区任职期间,有力的推动了新疆地区的生产建设工作。



王震

到了1970年,杨宗胜也做到了兵团副司令员的位置,还继任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政协副主席。

并且由于远离中央,杨宗胜也并未受到浩劫波及,而是在平稳的工作与生活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对于杨宗胜仅被授予少校军衔的往事,屏幕前的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