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随着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蒋介石麾下的国民党军队早已经是溃不成军,人民解放军开始迅速肃清各地仍旧在负隅顽抗的国民党残部,中国大陆地区基本统一。

建国以前,邓小平任二野政委,与刘伯承一起在收复南方诸省的路上。建国之后,刘邓大军继续向国家的西南边陲进发,在此期间,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

而让邓小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西南地区赴任期间,他竟然机缘巧合下见到了14年未曾谋面的亲妹妹。

邓公的亲妹妹,在日后也与她的兄长一样,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后还成为了少将,丈夫更是曾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部队的司令。

那么邓公的亲妹妹究竟是谁?她与邓公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邓公

心里埋藏的种子

邓公的这位亲妹妹,名叫邓先群,是邓家最小的孩子,小到什么程度呢?邓公与邓先群的父亲叫邓绍昌,邓绍昌所生最大的长女叫邓先烈,1902年生人,邓先群则是1935年出生的,姐妹俩相差了33岁。

不过这也与她们的父亲邓绍昌有关,邓绍昌一生先后共娶了四位妻子,第一位膝下无所出,第二位妻子淡氏育有三子二女,邓先烈与邓公俱在其中,第三位妻子萧氏育有一子邓先清。而第四位妻子夏伯根育有三女,其中最小的女儿便是邓先群。

从这一点上来说,邓公与邓先群虽然是亲兄妹,但两人却是同父异母,而且邓先群第一次见到邓公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听着哥哥们的革命故事长大的14岁少女了。

自邓先群记事起,家里经常见到的亲人就只有母亲、两位同母的姐姐和两个异母的哥哥。父亲邓绍昌在邓先群一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而大姐邓先烈早已经嫁人,因为有自己的家庭,所以回来的也不算很多,家里的事情基本上全靠母亲夏伯根操持。



邓绍昌

父亲邓绍昌是在1936年去世的,那一年邓公还在陕北的红一军团担任政治部主任,二哥邓先修一年前加入的中国共产党,正跟在大哥身边,父亲去世的消息是几经辗转才送到他们二人手中的。

可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家国有难,匹夫亦有责,身在前线的邓公与邓先修自然是脱不开身,等到他二人回乡时,中国已然大定,再无日寇,也再无国军了。

1949年,这一年是邓先群第一次见到大哥邓公与二哥邓先修的时候,但在这之前,邓先群却首先迎来的是一个噩耗: 她的四姐邓先蓉因病告别了人世,这不仅让邓先群十分伤心,也沉重打击了她们的母亲夏伯根。

自从邓绍昌离世后,夏伯根便一直守寡,并未再嫁。而且她通晓大义,十分支持邓公和邓先修的革命事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都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夏伯根仍然能从家里的用度中,省出一些钱物寄给兄弟二人,可见其思想觉悟之高。



邓先修

在夏伯根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再加上八路军、解放军在中国人民整体心中的好名声,邓先群对自己的两位兄长自然是推崇备至。

邓先蓉早夭后不久,二哥邓先修才回到四川,这也是邓先群第一次见到他。邓先修谈吐得体,对素未谋面的诸多家人也关怀备至,给邓先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让她越来越好奇大哥邓小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认人了。

而邓公也的确没有让他的小妹失望,他所展现出来的伟大品格,也的确经得起邓先群的等待。

时隔十四年的初见

1949年,邓公调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自1920年离乡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后,这是他再一次踏入四川的土地,这就相当于走到家门口了,自然没有不去顺路看看的道理。况且父亲的墓他还没有亲自去祭拜过,所以这趟家乡之行对于他来说自然是在所难免。



邓公

很快,邓公见到了只在书信中往来多年的后母夏伯根,以及两个妹妹邓先芙和邓先群。

邓先群一见邓公,很明显的就能感受到大哥与二哥之间的不同。邓先修长年在我党后方担任文职与管理工作,身上的书卷气自然较之邓公来说要重一些。

而邓公不仅自身知识渊博,见识丰富,而且有军人的果敢与阳刚,让邓先群想起了母亲对于父亲的评价,这位邓家的长子与他父亲年轻的时候,实在是如出一辙。

此时邓公的长女邓林也才8岁,小妹邓先群在邓公的眼里,跟自己的女儿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对于邓先群来说也是如此,邓公的言谈举止也与母亲口中的父亲形象开始重合。



邓林

西南事了,邓公将后母夏伯根以及两个妹妹从四川老家接到了北京,父亲走后的这么多年,是后母一直尽心操持着这个家,作为人子,邓公认为这也是他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生活上,邓公与卓琳对夏伯根敬爱有加,此外,邓公对两个小妹的学业也很上心,时常教导她们许多道理,这对她们的成长起到了十分正向的作用。

1959年,邓先群在邓公的引领下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进入哈军工学习,毕业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之后,邓先群先后在国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二炮”部队等单位进行了诸多文职与研究工作,而她在“二炮”部队工作期间,认识了自己后来的丈夫栗前明。



栗前明

1993年7月,邓先群晋升为少将军衔,在这期间,栗前明也晋升为“二炮”部队的司令员,夫妻二人可谓是军队的一桩美谈。

而能取得如此成就,自然也离不开邓先群背后的努力与付出,但更重要的,应该还是源自于她的父亲邓绍昌。

邓氏家族的因缘

邓家兄妹的父亲邓绍昌出生于1886年,青年时期就读于成都法政学校。当时的成都法政学校属于新式教育开办的学堂之一,是洋务运动的遗留产物,其中的许多思想深深影响了邓绍昌的人生选择,也间接影响了邓公以及其他邓家子女的人生道路。

于成都法政学校毕业后,邓绍昌选择了回乡教书。但邓绍昌可不单单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白面书生”,他后来还当过广安县团练局局长和协兴乡团总。



曾国藩

“团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民兵制度,主要兴起是在清代,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曾国藩在1852年奉命帮办湖南团练。由此,“团练”这一组织开始正式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镇压农民起义或下层劳动人民反抗上层的工具。

所以邓绍昌所担任的团练局局长实际上是一个武官官职,这么说来邓绍昌也算是基层老百姓眼里“文武双全”的大人物了。

邓绍昌深受新式教育的思想熏陶,加之他为人正直,性格开明,并且嫉恶如仇,当地的恶绅和村霸都怵他三分,不敢在他面前多有造次。

由于出身微末,做的又是清廷的底层小官,邓绍昌深感清政府已经是一个外强中干、披着光鲜外衣内里却腐败无能、四肢已然畸形的“巨人”罢了。



亚美am8都知道,鲁迅先生本名周树人,在从文之前曾经有在日本做医学留学生的经历,后来他认为“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要唤醒中国人骨子里的民族意识才最要紧,于是后来才弃医从文。

邓绍昌也与之类似,他在看到清政府如此腐败无能的现状之后,选择了加入当地的“哥老会”组织。

“哥老会”从性质上来说是一个民间江湖组织,发源于清朝初期,兴盛于民国时期,与“青帮”、“洪门”并称为当时三大民间组织。

这一时期,邓绍昌做过协兴码头的“当家三爷”,后来被组织内部的上层看好,又升成“掌旗大爷”。邓绍昌其人在“哥老会”内部可谓是颇有声名,在他的四处宣扬下,许多“哥老会”成员都积极从事反对洋教的运动,包括后来的四川保路运动中,也有邓绍昌的身影。



辛亥革命爆发后,四川广安也随之建立了革命军,反清情绪激烈的邓绍昌自然也不甘沉寂,在加入革命军之后当上了新兵营的营长,并且还率部参加了武装暴动。

不止如此,邓绍昌在家乡也很受当地村民尊敬,这一点也一直让邓公备感自豪。

而邓绍昌对于中国革命最重要的贡献,还是他在邓公16岁时坚定的支持了他去法国留学的想法,这个决策不仅仅是对于他的儿子邓先圣(邓公原名),乃至对整个中国的命运实际上都存在着重大影响。

看完这段有关邓公和妹妹邓先群的故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